用最溫柔的文字換取最孤獨的藝術作品
曾經修讀藝術的人或藝術家都會有一些作品是自己不喜歡的,收藏在家中角落。某程度上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學院或主流對美學的標準,才會毫不留力地向自己的創作吐槽。筆者常常於工作室內聽到藝術家說要放火燒毁作品,但最後也是把作品收在一角。總是有些原因我們不會向外界展出作品又不能忍心真的摧毁作品。
是次地攤我會向藝術創作者收集他們不見天日的作品,並不記名地填寫一張caption ( 展覽內常見,與作品並排,關於作品的詳細資料) 及列明他們不見天日的原因。
在地攤可以把藝術創作品接觸普羅大眾,拿取作品的收藏者需要填寫表格,用文字回應作者吐糟的文字。重新給予作品一個新的欣賞角度、一個收藏的價值。用溫柔的文字治療作品受過的傷害。
揀陶瓷如揀餸 反思藝術價值
香港明報 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
地攤交換藝術「棄兒」
「數月前我去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參加聯展,發現台灣民眾看展覽是普通家庭活動,也很熱情跟藝術家對話。他們令我看到不同角度及盲點,令作品更圓滿。」嘗試貼地辦藝術的亦有尹麗娟學生、年輕藝術工作者林恩如。
「工作室的伙伴常說要放火燒毁作品!總有些作品無展出,但最後只是擱着,不忍心摧毁。」因此她徵集此類作品,邀請創作者寫下「棄兒」原因,並放於新年市集地攤,舉行藝術品交換活動。市民若想要,不用錢買,到時填寫表格,寫下欣賞及欲收藏的理由即可,供創作者「重新思考作品好壞美醜」。
林恩如畢業快五年,曾從事售貨員、廚房、助教,因而接觸不同背景、教育程度人士,望推廣藝術:「他們往往說『嘩!藝術呢啲嘢我唔識』,可是我想,明明每個人小時候也會畫畫,也有塗鴉期,為什麼長大後藝術會離我們如此遙遠?」
不謀而合,老師開士多,學生擺地攤,將藝術拉近一點點。林恩如指:「雖然展場變了在地上,我都會像辦畫廊展覽般認真對作品。可能大家覺得藝術沒用,但我信藝術一定可令人開心點。」